查看原文
其他

从华北和华东的自然历史认识中国

闻丞 镜朗生态
2024-09-09


欢迎大家来到“珠江三角洲水生态系统恢复和社会参与试点项目”的线上志愿者活动。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从华北和华东的自然历史认识中国》。

讲座完整视频看这里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讲座视频较长,请在WiFi条件下观看。图文模式请往下滑动。



一、

地质历史、历史、自然历史


经科学家研究,地球大致诞生于45亿年前。随着太阳这个恒星开始发光发热,其周围星云中较重的物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太阳做旋转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不断碰撞聚合,形成了地球这个行星。并且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也不近,一些较重的原子在地球这个距离形成铁、硅、氧为主的固态核心,外层形成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大致在地球形成的4-5亿年之后,约41-38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简单的生命形式,它们主要在原始的海洋里。


地球生命诞生环境想象复原图  

图片来源  网络 


在这些生命形式不断演变过程中出现一类生命能够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来制造生命需要的最基本的能量分子——糖,再在这个基础上合成复杂有机大分子。


这些生命形式是现在地球上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和细菌的祖先。由于它们不断地消耗大气层的二氧化碳,降低了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


约10-6亿年前,地球上被冰雪覆盖,第一次全球大冰期(元古代末大冰期)到来。这个时期伴随着地壳运动,形成了最早的陆地。


 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生物不断吸收二氧化碳,且陆地上的矿物质在雨水、河流的冲刷下,被带入海洋,结合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钙。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在漫长的大冰期中,生命形式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现在地球上的复杂的动物、植物的祖先出现,也出现了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生态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寒武纪生境想象复原图  

图片来源  http://www.kekenet.com/Article/201811/569321.shtm 


约5亿年前迎来了寒武纪大爆发,这时全球各地的浅海里都出现了复杂的动物形态。现在所能看到的所有动物的门在5亿年前都出现了,生命加速演化。


3.5亿-2.7亿年前由于地质运动,再次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又进入了一次冰期(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大冰期),这次冰期结束了古生代。


陆地上出现了复杂的动植物生命形态和生态系统。这次冰期结束后出现了恐龙、现代哺乳动物和有花植物的祖先。恐龙在二叠纪、三叠纪加速演化,成为了第一个统治陆地的脊椎动物类群。


到了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消灭了恐龙,但留下了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自此后,哺乳动物、鸟类、有花植物统治了陆地生态系统,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环境。


200-300万年前开始,由于地球海洋环流、陆地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南北美洲连到一起改变了洋流,造成第三次全球性的大冰期(第四纪冰期),人类在这个时期出现。


冰期极盛时,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部大部分地区都被被冰盖覆盖。


第三次全球大冰期(第四纪冰期)图片来源  https://www.youguizhou.net/news/2019/1025/19811.html


在第4纪冰期里头,我们人类出现了。然后在冰期极盛的时候,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部大部分地区都被冰盖所覆盖。


下图中红色区域现在是海洋,但在冰期时由于大量水都在陆地上变成了冰盖,海平面下降,这些区域就成为了陆地。


在冰期极盛时期,陆地和滨海平原的面积远比今天要大。


第四纪冰期结束时,伴随冰盖融化,人类走出蒙昧时代,创造出了文明,出现了文字符号系统、大规模的农耕社区和复杂的政治形式。


从45亿年前至大约一万年前被称为地质历史,末次冰期之后的不同时期的发生不同事件,尤其是与人类相关的部分被称为历史。


红色区域在第四纪冰期都是陆地

图片来源  网络

而什么是自然历史?自然历史实际上这个概念的发展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前。这个时代的自然历史就是古典的博物学。包括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学科包括天文、地理、人类学以及跟人类相关的各种技术发明,以及医学动植物学,甚至一些迷信的成分。


当时有两位学者系统的汇编了西方文明世界的自然历史知识体系。一位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一位是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23A.D.~79A.D.)。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

图片来源  互动百科


亚里士多德是雅典时代的学者,老普林尼是罗马时代的学者。他们当时汇编的与自然相关的这些知识体系维持了1000多年,直到文艺复兴时代。


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23A.D.~79A.D.)

图片来源  360百科


文艺复兴是伴随着西方宗教社会的解体、个人主义的发展和在大航海时代及工业文明的推动下,人们对科学、对世界的认知改变而发生的。


在这个过程里,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和这些研究工作就分化为两类:一类叫自然历史,一类叫自然哲学。


自然历史和自然哲学的区别在于研究手段。自然历史获得知识和开展研究的手段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直接观察和描述。自然哲学则是以实验分析的手段和逻辑推理去研究自然里的特定对象。


由于方法论的革命——现代数学的出现,人类开始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去研究物理和化学过程。自然哲学慢慢衍生出物理学和化学。


而其他的那些涉及生物和地质这样的复杂物质对象和过程的内容,在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办法用实验的手段去观察和研究,就依然被归为自然历史。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前半叶漫长的四五百年间,自然历史主要在积累关于地质、生物和生态知识。


代表性的人物为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9.14—1859.5.6)和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5.23—1778.1.10)。


林奈是瑞典的科学家,他创造了用两个拉丁词汇对生物进行系统命名的体系。


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5.23—1778.1.10)

图片来源  https://tech.sina.com.cn/d/a/2018-10-24/doc-ihmuuiyw7736154.shtml


在这个体系下,我们才有可能对全球这么多种生物分门别类,科学的去研究它们的存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学科体系。


另一位代表性的人物是洪堡。洪堡是现代地理学、地质学及生物地理学的创始人,无论是在生物还是地质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9.14—1859.5.6)

图片来源  中国科普博览


关于第四纪冰期里最早的一些理论就是由洪堡先生提出的。林奈和洪堡及同时代的这些学者,为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实用的帮助。


林奈创建分类学体系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认知来利用当时北欧的各种生物资源。


洪堡的研究对工业文明有直接推动作用。地质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发现矿藏。地质学发现的煤矿、铁矿、各种金属、硅和稀土元素等矿藏推动了人类技术的一次又一次革新。


在那个时代,自然地理和自然历史对人类文明和经济技术的发展是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术的。


19世纪后半叶,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发生变化,自然历史逐渐分化出现代生物学,自然地理则更多的集中在生态系统和生物领域。


在这个时期有三位伟大的自然历史学者,都是英国人。


第一位是贝茨Henry Walter Bates(1825~1892)。贝茨先生是最早对亚马逊盆地原始丛林进行探索的西方科学家,发现了大量新物种。


英国昆虫学家亨利·沃尔特·贝茨 Henry Walter Bates(1825~1892)

图片来源  gmrb.cloud.gmw.cn/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进化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进行了环球航行,到达了一些当时人类甚少涉足的区域,对全球生物多样性认知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达尔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

图片来源  网络


另一位和达尔文同时代的学者是华莱士(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他也是进化论的创始人之一。


华莱士  (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

图片来源  新华科学教育网


华莱士当时主要在东亚到东南亚这些人迹罕至的丛林里活动,将很多新物种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三位大学者和同事们的工作,将生物学从一项描述性的学科转变为有理论基础的学科。


生物学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以后,关注生物和地质的“自然历史”一度靠爱好者协会来支撑,而并不是一个科学体系。


20世纪以后,自然历史以综合有机体生物学(Integrative organismal biology)的形式重新进入科学体系。被精辟的归纳为以观察为主要手段的生态学和行为学,主要的目标是认识生物个体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生物地理是以动植物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为主要研究问题,因此是宏观“自然历史”的主要学科表现形式。


生物地理——宏观的自然历史

图片来源  见水印



二、

华北和华东地区的范围


华东和华北地区在行政区划和生态地理领域有两种不同的划定方式。


在行政区划上的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山西两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


行政区划上的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六省和上海直辖市。


中国行政区划及地理区划划分图

图片来源  文档网


但从生态地理单元的完整性来说,华东、华北地区通常指燕山、太行山及其以南、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周边的整个集水区。


这一区域以一系列古老的山地为脉络和边界,包含有辽河、滦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等一系列大河的下游冲积平原。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

图片来源  《地理学报》


三、

由自然历史演变影响的中国


主导华东、华北地区自然历史的主要过程有如下四个:板块运动,大气环流,大河冲积和气候变化。


华东、华北地区陆块形成今天我们所见的面貌经历了约五亿年。寒武纪时(约5.1亿年前),地球上海洋面积比今天更加广阔,华北、华东地区陆块尚未形成,仅有零星的陆地露出海面,且分处赤道两侧,相隔数千公里。


华东地区出露的岛屿后来形成了现在长江中下游一些比较大的山体,比如庐山和大别山。


寒武纪海陆分布图

图片来源  http://www.scotese.com/


华北也是类似的情况,只有一些最为古老的山地——燕山、太行山,露出了海面。


泥盆纪早期(约3.9亿年前),地球赤道以南的冈瓦纳大陆向北漂移,华北、华南陆块初步形成,其间的华东陆块尚主要在海面以下。


泥盆纪海陆分布图

图片来源  http://www.scotese.com/


华北大面积的平原和浅海环境,利于森林生长,尤其是沼泽森林。在这个时代就形成了大量的煤矿。


到了石炭纪(约3.5亿年前),华北、华南陆块初步挤压相连,华东陆块开始以岛链的形式隆起。


石炭纪海陆分布图

图片来源  http://www.scotese.com/


西伯利亚也从海底升起来成为了陆地。中国的北部陆地和中亚、西伯利亚逐步靠近,亚洲就快要形成了。中国北方,依然有大量的浅海,也形成了大量的煤炭地层。


中国南方形成的陆地再次被海洋淹没,仅留下来一些群岛。形成了大量的海洋堆积的环境。中国南方现在的喀斯特地层,就是在石炭纪形成的。


到了二叠纪,北半球的陆地增加,西伯利亚和中亚的陆地连为一体,通过狭长的山脉和中国华北地区也连成了一体。


二叠纪海陆分布图

图片来源  http://www.scotese.com/


中国北方陆地基本形成,但是南方还是被海水淹没,只有一些零星的群岛。这个时期东南亚的这些地块开始露出海面,东南亚半岛和中国南方的陆地系统开始逐步形成。


大约在2.5亿年前~2亿年前,发生了中国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地质运动——印支构造运动。


印支运动:扬子地台,中朝地台,西伯利亚地台进一步叠接,中国东部整体成为陆地

图片来源  http://www.scotese.com/


当时中国南方的陆地——扬子地台,中国北方的陆地——中朝地台,和西伯利亚-中亚这一块地台进一步融合,中国东部整体形成陆地。


中国西部包括今天的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还都在海里。


至侏罗纪时(约1.5亿年前),华南陆块和华北陆块终于在来自南方的板块挤压下完全嵌合,地理范围上的华北、华东完全露出海面,形成统一的大陆。


侏罗纪海陆分布

图片来源  http://www.scotese.com/


印度板块开始从南方的冈瓦纳大陆上解体往北边飘,挤压特提斯洋的洋底板块,特提斯洋的北部开始隆起青藏高原,中国的新疆开始从海里抬升形成陆地。


1亿40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发生了影响中国华东华北地区大地构造的第二轮地质构造运动——燕山运动。


白垩纪海陆分布

图片来源  http://www.scotese.com/


今天的太行山、燕山、黄土高原、包括内蒙古这些高原,当时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燕山和太行山的高度一度达到了4000~5000米


同时青藏高原的面积进一步的扩大。


中国东部所有的主要山脉,像燕山、太行山、武夷山、雪峰山和南岭等都已经形成了很高大的山脉,形成了今天基本的地形形态。


在形成山脉的时候,山脉的两边出现断裂,这些断裂形成了中国东部一系列的平原和盆地的雏形。


白垩纪恐龙灭绝以后的6000多万年,印度次大陆持续向北漂移挤压欧亚大陆板块,形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海洋和陆地分布。


白垩纪末期海陆分布

图片来源  见水印


3000万年前开始到现在,第三次影响中国华北和华东地区地形和构造的地质构造运动就是喜马拉雅运动。


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青藏高原隆起为全球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自西向东形成了三个很大的拗陷带,又叫凹陷带。


前两个拗陷带就位于中国华北华东地区的沿海平原包括今天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汉平原,就形成了中国东部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的地貌形态。


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欧亚大陆表面的大气环流,也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水系分布。最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华北华东地区所谓的“风水”。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图片来源  互动百科


上面这张图是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一个经典分布图。赤道以北,在0度到30度之间是一个信风带。这个地方如果不考虑地形的话,它常年刮的是东北风。


北纬30度左右,是叫副热带高气压带。这一带常年是下沉气流,风很小。再往北,副热带高压带以北到北纬60度附近这叫西风带。


青藏高原正好是挡在了欧亚大陆西风带的路径上。从大西洋一路经过欧洲、西亚、中亚吹来的西风遇到了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的阻挡,被分为两路。


青藏高原季风线路

图片来源   Yao et al. 2013, Review of Geophysics


一路沿天山往北刮进中亚,刮进蒙古高原西部直到中国西北部。另一路顺着青藏高原往南刮进云南,从南边刮进中国的东部。


青藏高原在夏季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低压区,低压区会吸引周围海洋上的暖湿气团。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就吹到欧亚大陆腹地。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中国华北华东地区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之间,中国江南一带会是沙漠。中国华北地区会是稳定的西风。


由于青藏高原的影响,在春季的时候,从青藏高原南边刮过来的西风会带着印度洋的水汽进入中国南方,副热带高压会被压制在海面上。


副热带高压和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在中国南方尤其是江南南部汇集形成梅雨。


左滑看东亚夏季风典型过程

图片来源  网络


随着夏季副热带高压逐步往北边延伸,温度越来越高,就推着梅雨带,进入中国东部,给华北带来充沛的夏季降雨。这就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季风气候。


在华东地区会形成两场降雨的高峰,一场高峰是春季——梅雨。一场高峰是夏季,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的低压共同作用从太平洋吸过来的东南季风,就是台风带来的夏季暴雨。


华北地区由于副热带高压北抬作用就能够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来的水汽补给形成夏季一个多雨的时期。整个中国华北和华东地区就成了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季风气候区。


由于青藏高原的夏季的低压泵浦,从太平洋和太平洋不断的获得水汽补给,中国的华北华东地区拥有了大量的河流。


中国主要河流水系图

图片来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这些河流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上搬运大量泥沙,形成了塑造华北和华东自然历史的第三个主要的过程——大河冲积。


中国华北和华东地区,最大的一条河是长江。长江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条巨大水系。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之前,华北和华东地区大面积分布沙漠和戈壁。当时中国南方主要的水系是从今天云南中部的红河河谷流入南海。


但随着高原隆起、横断山脉形成,更重要的是日渐丰沛的降雨使得古长江能够自东向西侵蚀凿穿一个又一个内流盆地。


古红河的大部分上游支流,如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纷纷改道注入长江,于是形成了全球第三大河流水系。长江及其支流携带的沉积物形成了华东地区广袤的平原。


而黄河的冲积作用与受青藏高原影响往北刮的这一道西风密切相关。


这条西风经过亚洲腹地干旱的沙漠,例如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和蒙古高原西部的这些戈壁,常年都带着大量的尘土。


这些尘土到中国东部遇到了在印支运动时候隆起的燕山、太行山和秦岭等山脉的阻挡逐步沉积下来。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黄土高原,也是黄河主要流经的区域。


黄土高原景观

图片来源  网络


由于黄土特别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黄河是全球含沙量最高的一条大河。


如果中国东部没有黄河持续的泥沙补给,华北地区将成为海洋。从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以来,中国东部华北这一块陆地一直在往太平洋塌陷。


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形成的泥沙堆积,和大陆架沉降形成动态平衡。保证了华北平原不会被海洋吞噬。


由于携带大量泥沙,黄河特别容易淤积。在历史上,黄河一直在频繁的改道。这在全球所有大河里也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其他的大河,例如尼罗河在尼罗河三角洲也会分叉和进行摆动,但只有黄河能够频繁的在一两千公里这么大的尺度上南北不断的变化。


下面这张图,是过去的1万年里头黄河河道不断改变的情况。在大约5000年前,黄河是从太行山前——今天华北平原的西部和北部的边缘天津一带入海。


黄河历史河道图

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汉朝时,黄河往河南的方向在移动。北宋灭亡以后黄河是从江苏入海的,保持了近700年的时间。


直到1855年,太平天国起义期间。黄河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道,回到了北边。穿过华北平原,从今天黄河三角洲入海。


黄河每一次改道都给华北平原添了一大层泥沙沉积。华北平原上几百米厚的黄土沉积就是历史上黄河及其支流,例如海河、大清河、淮河等持续搬运泥沙改道堆积的结果。


这造就了从辽宁西南部一直延续到长江中下游一片广袤肥沃的平原。


最后一个主导华东华北地区自然历史的主要过程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中国古人把这个变化的过程描述为沧海桑田。


这张地图是在末次冰期极盛的时候(2万~1.5万年前),中国华北华东的海陆分布。


末次冰期最盛期海岸线  

图片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696a890100g19b.html


当时全球平均温度比现在低5℃,气候更加寒冷干燥。华东、华北地区的平原与渤海、黄海、东海大陆架连成一片。


华北平原上分布着广袤的温带草原,华东平原地区则生长着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在干冷气候条件下,华北平原甚至华东地区北部曾经出现过亚北极苔原上的冰河时代物种,如披毛犀、板齿犀和猛犸象。


披毛犀

图片来源  哔哩哔哩


而在靠近江河、沿海地区较为湿润的沼泽中,则生活着麋鹿,还有双角犀这样的喜欢温凉湿润气候的大型动物。


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

图片来源  gmrb.cloud.gmw.cn/


末次冰期结束后,在9000-7000年前,地球气温又比现在要高1-2℃。亚热带的北界甚至一度北延伸至华北平原北部。


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

图片来源https://dy.163.com/v2/article/detail/E0BHUP1A0511GV3K.html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华北、华东平原上的动物与今天的印度、马来西亚类似,曾经有亚洲象,大独角犀,亚洲野水牛和马来貘广泛分布。


马来貘  Tapirus indicus

图片来源  edgeofexistence.org


亚洲野水牛  Bubalus arnee

图片来源  species.wikimedia.org


印度犀  Rhinoceros unicornis

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约5000年前开始,全球气温再度下降,全球生物分布与现代的格局基本一致。近代中国的东部华北华东地区跨了3个气候带,分别是暖温带的季风气候、暖温带的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地图

图片来源  世界地图网

http://www.shijieditu.net/zhongguo/qhlxfbt.html


全球陆地地区可以划分为14个生物地理界,846个全球生物地理区(省),华北华东地区整体位于东方落叶林省。


全球生物地理区划图

图片来源  见水印


这个生物地理区的突出特征就是很多阔叶树木秋冬季存在落叶现象。而秋冬季节的彩林景观,是华北、华东地区一年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最美的秋冬季节彩林,在华北的雾灵山,以及华东的婺源等地都可欣赏到。


华北地区现存的原生山地生态系统:雾灵山

图片来源  

https://www.sohu.com/a/101587850_101009

华东地区现存的原生森林生态系统:婺源风水林

图片来源  

https://www.zhongguofeng.com/fengjing/6133.html


当然,在华北、华东地区,还有一道最美的自然风景出现在春季。在这个地区发展起来的华夏民族的祖先就以华字来命名这块土地。


华的繁体字,就是含苞欲放的花朵的形象。中华的意思就是开满鲜花的国度,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


在春季,从南至北,华北、华东地区鲜花次第开放,广袤的国土成为花的海洋。无论是在北国的燕山(桃花杏花为主),还是在南方的丘陵(杜鹃花、木兰花等为主),都能欣赏到壮美夺目的花开美景。

华北、华东地区的平原河流遍布,历史上广泛存在洪泛过程。洪泛平原和淡水湖沼湿地是全球最富饶的生态系统,也是全球各大古文明发扬光大的摇篮。


华北、华东平原地区在历史上均可称为“鱼米之乡”。而在这一区域历史上广泛栽培的大豆、黍米和水稻,哺育了全球人口最为庞大的古代文明。


华北华东地区常见淡水鱼

图片来源  网络

大豆

图片来源  网络

黍(小米)

图片来源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00179679155107860.html

水稻 

图片来源  网络


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有两代的文明发源和核心地区位于华北、华东。


夏商周起源地

图片来源  

https://www.sohu.com/a/344714711_120326664


早在数千年前,中华文明就开始在平原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


郑国渠

图片来源  互动百科


至今,仍能看到一两千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郑国渠、大运河。


大运河

图片来源  人民网


而在地质历史上由于华北、华东地区有大片土地曾经为浅海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煤、铁矿床。又由于活跃的地质运动,而形成了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脉。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有条件较早地利用开发当地资源,进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煤矿

图片来源  

https://page.om.qq.com/page/OhBOqanEhS6r38nBPQZtZjzA0

精美的青铜器

图片来源  

http://img01.tooopen.com/Downs/images/2009/10/28/sy_20091028185428341030.jpg


从5000年前到现在,中国华北华东地区气候一直在冷暖之间交替。


宋朝以前的温度比现在要更暖湿一些。而在宋朝以后直到现在尽管全球变暖,但比夏商周时代要冷一些。


历史上多次的冷暖交替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也造成了中国螺旋式的发展、演进,但基本保持大一统的文明路径。


华北平原鸟瞰

图片来源  网络


在今天,华北地区有将近1.8亿人口,华东地区有将近4亿人口,形成了全球人口密度最大也是经济体量最大的区域。


华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图片来源  网络


回顾华北华东地区1万年来沧海桑田气候变化,发现这一区域是气候变化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的区域。所以很有必要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实施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也在现在及未来支持这样的探索性公益项目的开展。这些项目对维持华北华东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繁荣具有重大的意义!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项目由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资助

阿拉善SEE基金会  管理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镜朗生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